构建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
构建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构建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我们常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吕氏春秋》里讲,“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对为政者来说,“公德”是一种无尚追求。只有公德在胸,才能为公除私、谋正避邪。从“夙夜在公”的公德要求到“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的感人政德,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到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的为民痴心,无一不体现出严公德、行公德、展公德的大德之美。晋人傅玄说过,“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公与私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入党和做官的动机问题。党员干部只有在是与非、公与私上清清楚楚,才能不干糊涂事、不做糊涂人;只有做到“身处闹市心如止水”“身外之物无贪无求”,才能构筑起一道抵御诱惑的坚强防线。
在超越时间、跨越空间中,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中华文明一路走来,上下五千年,从未中断。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和魂。,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不是一件单一的事情,其中必然关乎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现实社会的信心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苦曲折。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无限活力,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且相互交织;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各种困惑,表现为复杂的心理矛盾和一定的社会情绪,并在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其中,深层次的问题是反映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这些问题的危机上。这对于全社会能否更为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王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上述人的物化、异化以及伦理—道德悖论在后现代条件下更是加速发展,“进步之痛”与“发展悖论”充分暴露出来。今天,公有制主导下的普遍化的以私利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语境以及当代价值变迁的冷酷现实,使得其解释力穿透力又确乎不可置疑。无可否认,现实中多少年来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犹存,但应该看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搞市场经济的两面性非常明显,在主体性(人格独立、自由、平等、人权等)增强的同时,崇尚各色的拜物教以及等价交换、抽象的自由平等价值观者甚众(西方价值观主流化与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同时当代中国社会也有不少崇尚“批判一切”、“摧毁一切”,主张变动多样的相对主义“瞬时认同”的后现代价值观的人;此外还存在不少认同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的人。区别于改革开放前基本一致认同主流价值观的主体价值认同状况,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主体结构兼具有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特质,其价值认同的结构是多元多样多变的⑥。新变如下:一是在物的依赖关系主导的并向自由全面发展前进的社会形态中,主体性以物化、异化、原子化的人为主体;二是以个体私利为轴心和本位的价值取向为主体;三是主体价值认同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结构(尽管盲目认同转向理性认同、消极认同转向积极认同);四是主体及其价值认同具有上述同质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巨大的个性差异、职业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年龄差异。这种主体特质及其价值认同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来说,可谓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是前所未有。,总书记的讲话,开篇即回答了“青春乐章”与“历史篇章”之间的深刻关联。他说:
当下,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在社会转型期引发的“信念”问题,主要有: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与不良社会风气导致的群众不满;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冲击;剧烈社会变革与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形成的摩擦;利益分配中客观问题与主观错位引发的各种疑虑。,儒家讲“仁爱”讲得很平实,从每个人对父母、亲人的情感开始。“仁”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然后把它扩充出去。孝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爱父母兄弟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基础性的情感,是人们对爱的生命体验的开端。人能够以这种爱为基点,然后推己及人。至于儒家的爱亲,并不是无限度的,它是有一定的节制与尺度的。孝悌只是“仁爱”中之一,并不是“仁”之全部,恰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爱亲人推到爱陌生人,由爱百姓推到爱万物,爱草木鸟兽、瓦石山水。宋儒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一种宇宙家族的思想,包容性很强,表明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表达了一种普遍的同情心、爱心与正义感。这也就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谓生态环保的意思。
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私德,更是一种公德,即国家的、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民族无法进步、国家难以发展。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顽强生存、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要根据时代条件,继承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从寻求基本共识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这里的资源可以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思想观念,另一类是历史经验和事实。前一类是直接的理论来源,后一类中的价值观念则需要通过解析才可看到。
综上所述,中央之所以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就是基于三方面的需要,即集聚社会正能量的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促进人和社会国家全面发展的需要。,借鉴传统优秀文化的成果,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增强价值判断力,特别是善恶判断,抑恶扬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不断以强有力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鲜明的时代价值,引导提高判别能力,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善美特质,为全社会提供醒目的价值坐标,也才能把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升华开去。
【編輯: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
相关新闻
- 冯奎:在雄安新区写好新的“中国故事” 2023-03-26 10:15
- 李刚:切实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 2023-03-26 10:31
- 魏永刚:精准扶贫不是“精准填表” 2023-03-26 09:56
- 舒也:正视“34亿人旧闻”背后的真问题 2023-03-26 09:50
- 徐隽:亮剑,让孩子远离伤害 2023-03-26 10:34
相关新发布
- 董泽宇:舆情危机回应的“六商”原则 2023-03-26 10:24
- 邓海建:反就业歧视是毕业季最好礼物 2023-03-26 09:57
- 马宏伟:底线思维内含高线追求 2023-03-26 10:24
- 面对英烈,我们唯有无限崇敬 2023-03-26 10:15
- 刘永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3-03-26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