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创新提供良好制度支撑
为高质量创新提供良好制度支撑🌤《为高质量创新提供良好制度支撑》📕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
《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伐纣取得成功后,“自夜不寐”,周公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结合《尚书·周书》相关内容,武王的意思是说,夏朝曾有天命,百姓也拥护,但到了桀的时候,“惟不敬厥德”,天命转给了殷商;商汤获得天命之后,至王位传至殷纣时,也因不敬“德”,天命又丢失了;现在天的大命转到了周人手里,那么周人该怎么做,才不重蹈夏殷的覆辙呢?这里,周武王通过比较夏殷的历史,看到了天命对象的可变性,也看到了天命的不变性及其“惟德是辅”的特征。这种异中见同、变中有常的比较,显然是周人对“古事”的一种借鉴。,“皇”指的是皇家园林文化,主要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总称“三山五园”。联合台湾顽石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等,推出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全球巡展,以文化与科技的艺术化融合为重要看点,结合台湾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经验,利用现代数字虚拟和声光3D数字技术再现圆明园盛世光影和艺术奇珍,打造出了可移动、数字化、复合型的文化艺术场景。巡展现已成功在台北、杭州、济南等多站举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既成为职业的对象,它的命脉——真诚——就丧失殆尽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下,如果文艺工作者仅仅把自己的身份看成一个谋生甚至发家致富的职业,就极易被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裹挟。作者失去了真情,文艺就丧失了命脉,无论多么绚烂多姿的绽放,都将是昙花一现,终无生机与活力。,实际上,今天西方的中国学已大大突破了他们的先辈亚当·斯密、孟德斯鸠与黑格尔那些旧说。可是,我们仍有不少人至今仍常常把这些前人的旧说当成不可动摇的结论,继续作为我们观察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历史的大前提。
怎样修身?《大学》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要求“即物穷理”,在具体行为中增长见识;“致知”是在实际行动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诚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础上诚实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种“未安”的情绪,保持心灵的宁静。修“身”落脚于修“心”,由此提高品德修养,整齐家族家庭,实行仁政德治,最终求得天下太平。,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精神内涵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在中国大地蓬勃开展,得益于中华民族仁者爱人、邻里相望、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也得益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展的大规模的学雷锋、做好事群众性活动。2015年,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执行协调员丁查德先生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报告会。“当代雷锋”孙茂芳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是什么关系?”当时,丁查德先生没有回答出来。一年后,他又来到北京,重新提起了孙茂芳提的问题,并说自己认真做了功课。他说:“雷锋就是一个伟大的志愿者。”
历史上,不少人把《大学》看成中国的“圣经”,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教人“成人”,具备人的社会性内涵;更教人成为“君子”,成为社会管理人才。“君子”一词本义是为政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引申义则是道德上的高尚。孔子说“君子之德风”,既然责任大,就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是高尚的人。“大学之道”强调人的全面成长,培养“大人”“君子”。,无论是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还是网民对“作秀”“炒作”的质疑,都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读书焦虑。作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当代却遭遇了“不读书”的现实尴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7.8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在活动发起国英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这一数据更是高达64本。热闹的活动与严峻的现实一对比,免不了遭遇“有这工夫还不如去读书”的情绪宣泄。
“为往圣继绝学”体现了张载文化自觉、学术自觉的意识和文化使命、学术绍承的担当意识。张载面临的是唐末五代动乱以后的伦理道德沦丧,价值理想迷惘,佛盛儒衰的形势。张载之前,韩愈试图恢复儒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以与佛教的“法统”相抗衡,但韩愈对于道统的内涵语焉不详,“自形而上者,愈所不知也”。张载绍承韩愈道统,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以稽天穷地之思,与尧舜孔孟合德乎数千载之间”。他以天理之大,虚空即气,批判佛教以心为法,以空为真,建构了“太虚即气”的气体论的哲学论思维结构。同时,程颢和程颐建构了“性即理”的理体论的理论思维结构。两者为宋代哲学理论思维开出新生面、新体系、新观点、新学风。特别是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主张,终结了先秦以来关于人性问题的论争,不仅继往圣之绝学,而且发扬绝学,有功于圣门。王夫之称赞说:“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发现“古事”之所以能用以为鉴,首先是因为人类在各种历史活动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共性。诸如衣食住行、婚姻、宗教、战争与和平等,借鉴者如果对这些“古事”进行特定层次的截取与对比,自然可以得出能够参考的经验或教训。其次,“古事”能为借鉴,总是基于“今”的需要而产生。王充在《论衡》中说:“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现实中“今”的这种需要,经常包含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与之相似的“古事”又往往是其中一种可能性的实现,是一种相对确定的已发生的事实。“古”与“今”两相比较,很容易作出规避或采纳。
【編輯:詹姆斯·杜瓦尔】
相关新闻
- 漫评丨致敬战“疫”的“平凡人” 2023-03-28 12:22
- 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 2023-03-28 12:01
- 用更大力度推进脱贫攻坚 2023-03-28 12:34
- 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2023-03-28 12:11
-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2023-03-27 11:54
相关新发布
- 英烈精神源自崇高信仰 2023-03-27 11:42
- 一分部署 九分落实 | 扶贫车间复工忙 2023-03-27 11:42
- 中国树立了世界防疫的典范” 2023-03-28 12:01
- 【地评线】桂声网评:坚持“人民至上”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2023-03-28 12:29
- 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2023-03-28 12:11